台灣最熱的市集 「大武焚風市集」

焚風市集_封面

轉個彎來到焚風的故鄉歇歇腳

 大武是一個具有歷史文化故事的鄉鎮,族群融合的社會結構,是支撐大武鄉居民生活的文化共識,村落小結構的文化發展,也非常有在地社區文化特質,能結合鄰近社區藝文文創帶動產業故事及文化,藉由夏日市集活動,來吸引外地觀光遊客與在地村民,市集帶來更多的互動,並且結合社群網路趨勢行銷方法,製作在地文創商品的影音行銷,為焚風38∘C市集建立成功品牌,提升社區產業競爭力。
文 / 圖  謝孟宸
由於大武鄉社區家庭皆生活貧困,經濟生活上難以自足,而在村落中有許多就學中的學童,放學後或假日時期,沒有合適的地點讓這些孩子能有課後學習,相較於大城市的教育發展,機會相對會比較少,在這樣的落後的環境上,希望提供學生一個學習多元知識的場所,給予學生其他的教育選擇權,所以透過焚風38∘C市集,帶著這些孩子們來設置大武DOC資訊展攤位,希望能透過市集活動來讓這些孩子們認識到不同的知識面向,發展具在地特色的課後教育輔導,以培育偏鄉學童,增強孩童學習能力成效,並提升學習興趣與培養自信心。

焚風市集 小農走透透!

大武鄉在地社區產業之農產品為小農規模,因規模小且產能有限,小農的經營之道就需要有獨特思維,但小農多數是中高齡的農夫,以傳統擺攤的行銷方式,間接帶來的銷售狀態,就是農特產品容易滯銷,但位居東西運輸交通的優勢,路過的遊客盛多,但多數外來遊客無法得知小農設攤的位置及產品樣式,為了凸顯在地社區小農之優質農產品,此計畫將結合主題式市集形態,以及文宣廣告行銷方式,為社區小農爭取更多接觸機會,也能累積並提升社區產業行銷力,使小農在未來更有信心推出自己優質獨特農特產,導向社區小農質化經濟。利用這次計畫整合大武鄉農特產品,重新開發包裝導入行銷策略和在地特色,幫助農民增加信心及互助獲利利潤共享。

38度C下的幸福時光

38度C下的幸福時光_封面
大武鄉位於台灣23.5°以下屬於熱帶氣候區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都屢創全台最高溫,焚風吹襲近38°C,而本鄉(社區大竹、大武、尚武)當地居民早期以農業(種稻)及漁業為主要經濟來源,小農擺攤或沿街叫賣,這些都是過去大武的社區影子,台灣社會環境的變遷,間接影響大武的社會環境,就是青年人口外移,近十幾年來大武社區青年嚴重流失,相對的社會福利等資訊傳遞,也相對的趨於劣勢,現實可見村落裡的生活年齡多為老人與小孩,且過去社區裡面的婦女,受到早期農村的社會觀念的影響,生活觀念比較樸素保守,因此透過小旗艦計畫讓大武鄉社區的社會福利,能有新的方向。

文 / 圖  張玲芬、尤音舒

媽媽手作教室

這次小旗艦38度C幸福時光計畫中,規劃了社區婦女手作班,透過大武社區發展協會的師資安排,讓社區婦女參與這次的手作班,而主要目的是讓社區中的婦女能有信心的去嘗試新的生活,讓有經驗的媽媽授予新知或技能。媽媽手作教室是一種生活 新體驗的學習與教育,讓社區婦女能透過學習、活動、組織等的過程來啟發整個社區意識。

 

小小記者體驗營

第一屆小小記者體驗營,是由方宣喻老師以及大武鄉旅外大學生,一同陪伴小朋友參加小小記者體驗營,在小小記者體驗的過程中,方宣喻老師準備了許多攝影教材,來讓小朋友了解到早期的底片攝影與現代的數位攝影的不同之處,相較於早期的底片相機的拍攝,在拍攝環境下需要手動調整焦距、快門、光圈,才能拍出一張清楚的照片,由於現代科技的演進,數位相機的自動功能已經可以讓拍照這件事變的容易一些,但是構圖就是一個學問了,能拍出一個有趣的照片,構圖是拍攝技巧中一個有趣的自主思想,而簡易的構圖就能讓照片裡的主題更加明顯,也能輕易的述說事件的主要物件,讓相片會說話,而經由大武鄉旅外的大學生的陪同之下,讓每一位小小記者都能在體驗過程下,在採訪過程中發現一些有趣趣事情,然而在採訪之後將這些發現素出於文字,寫下整個小小記者體驗活動的感想,許多小朋友沒有過這樣的體驗,也覺得非常有趣,盼望之後還能再參加這樣的體驗營活動。

小旗展成果展

今年大武鄉舊台汽大武站所舉辦的「小旗艦38度幸福時光」成果發表,在台東縣政府社會處處長陳淑蘭及大武鄉鄉長黃建賓的協助之下,並且由三個社區發展協會一起共同規劃出一系列關懷活動,由尚武社區發展協會作為領航社區,帶領著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及大竹社區發展協會,在計畫中規劃出小小記者體驗營、社區婦女手作班,主要是希望透過的課程及實務的體驗,讓小朋友能體驗當記者的樂趣,並且以實際參與現場訪問,並撰寫文章,親身體驗這整個過程,也讓社區婦女能走出來參與社區活動,以閒暇之餘的晚間時段,在計畫的安排之下感受手作帶來得成就感。

箭康大武原住民傳統射箭邀請賽

2020箭康大武原住民傳統射箭邀請賽
原住民傳統射箭比賽,因為除了發展健康體魄,也是提升各族群間互動交流的模式,而原住民傳統射箭比賽裡,則必須使用傳統弓,如木弓、竹弓等,且規定不得加裝瞄準器或使用複合材質,相較於現代比賽用弓箭,傳統射箭比賽不僅更加體現了射箭這項古老運動的原始風貌,選手們各式美麗的傳統弓也為比賽增添了更多趣味。上場選手們屏氣凝神瞄準,要將箭射向靶位,比賽過程當中一定會有輸有嬴,但場上的選手們在乎的是,可以跟全國不同族群朋友切磋射箭技術,也享受整個比賽過程。

文 / 圖  尚武發展協會

原住民傳統民俗

大武鄉公所在今年擴大舉辦原住民傳統射箭比賽,將活動訂為「2020箭康大武原住民傳統射箭邀請賽」,在大武鄉尚武國小舉辦,在尚武國小校長的大力支持下,讓這次的賽事能圓滿落幕,也讓選手體驗到在一片綠油油草地上,身旁有著小山丘的陪襯,雖然當天頂著大武的烈日,但選手們心情相當輕鬆,有幾位高手的射工了得,箭箭中靶心,也有長青60歲以上長青亮點,射箭中靶一點也不輸年輕人,顯示老當益壯的體魄。增添了不少原生風情;來自台灣全國的射箭好手,一同參與這個具有原住民傳統技藝的邀請賽,可以說是全國射箭高手齊聚一堂競技。

 

在這次的傳統射箭邀請賽,是大武鄉第一次對外開放,將原住民傳統射箭比賽擴大到全國的邀請賽,也特別選在8月1日原住民日來舉辦,而原住民族日是臺灣紀念原住民正名自我認同的節日,日期是8月1日,該日亦為中華民國的國定紀念日之一,而選在這天舉辦可以說是,在大武鄉活動中相當有紀念價值的一天。

傳統手工弓箭

大武鄉在地的射箭高手群中,許多選手都是自己手作製弓,憑著對原住民傳統文化的熱情,在製做弓箭方面是需要許多的經驗,而每一支弓都是純手工打造而成的,而射箭過程中每一個人的持弓的姿勢都略有不同,出力拉工與瞄準都有著自己的方式。談到原住民傳統射箭就一定會說到弓箭的材質,從採集竹子、薰乾定形、套繩、接合,全長195公分的傳統原住民弓箭;從七里香材質的選材,到現在採用的孟宗竹,選手們全部親力親為,秉持這樣的傳統弓箭,這樣的弓射出的一種文化傳承的箭,是非常有意思的。

打造生活技藝的體驗感受-王秀春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此計畫以區域性社造的合作方式,在年由尚武社區發展協會、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多方合作,分工執行計畫項目內容,建立在地文化創意資源共享,將輔助轉化在地文化資訊及地產業,進而邁向社區文化特色,並以影音拍攝,推廣分享於網路影音平台,實現行動智能於網路科技,優化在地產業的網路互動性,讓大武鄉地區在地文創產業能與資訊共享連接行動趨勢,提升社區競爭力。

文 / 圖  林昆緯、謝孟熹

打造生活技藝的體驗感受

據王秀春女士表示,爸爸是廣東汕頭那邊的人,所以很會製做米粿小吃,手藝也滿不錯的,而在小時候看見爸爸在家裡找著針線,手裡還拿著許多零碎小布,之後就看見爸爸一針一線的慢慢縫著,過了幾天後就看到媽媽手拿著一個零錢拼布小包,心裡想著那不是前幾天看到爸爸在手裡縫著的東西,原來是在做一個拼布小包給媽媽裝零錢用,心裡覺得滿有趣的,以前要一個裝零錢的小零錢包,都要自己做才有,不像現在要就買一個就有,以前的生活比較不方便,要什麼幾乎都是要自己做才有。

爸爸走後日常生活空閒時,會時常想起爸爸生前的影子,胡思亂想感覺到生活無聊沒有目標,而到底要做什麼才不會覺得無聊,想一些工作讓自己有事可以做,才不會覺得生活很沒有目標,整天胡思亂想的,後來就想起家裡還有一些布,就東翻西找的找出來,有的碎布是別人給的,小小的也是把它收起來,就這樣學著爸爸一針一線的縫接那些碎布,就這樣無師自通隨意亂縫,想做一個零錢包就縫了好久好久,但是現在就熟能生巧,能作自己想要的拼布造型。

結合在地風貌 拼接創作理念

白天在平常在騎車經過海邊時,就會看見大武美麗寬闊的海景,也因為深淺鮮明的水域,在陽光的反射之下,讓大武這個地點海景的顏色,看起來海青青水藍藍的樣子,自然形成一個三色海景,所以也將這樣的日常感受,加入到拼布創作裡頭,傳達出大武獨有的三色零錢包,相望能將能利用在大武的生活記憶,藉由文化創意的巧思,來增添創作商品的小樂趣。

在這次「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的拍攝計畫當中,紀錄了社區計畫出的一個拼布幸福手作,而社區的姊妹們討論說,不然我們來做一個什麼,就以手作的創意東西,出門可以裝著小東西之類的手作,像是零錢包還是可以裝卡片之類的,後來就決定來做拼布包,大家也是縫的很開心,第一次縫著自己想要的造型及花色樣式,大家做出來之後都非常有成就感,也感覺到手作的幸福感受。

台東縣大武鄉沿海三色海景。

方宣喻 攝
玩轉大武行動智能_封面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 打造生活技藝的體驗感受 - 王秀春 : 台東縣政府 文化處。

傳統手作技藝 部落編織生活-陳愛美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此計畫以區域性社造的合作方式,在年由尚武社區發展協會、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多方合作,分工執行計畫項目內容,建立在地文化創意資源共享,將輔助轉化在地文化資訊及地產業,進而邁向社區文化特色,並以影音拍攝,推廣分享於網路影音平台,實現行動智能於網路科技,優化在地產業的網路互動性,讓大武鄉地區在地文創產業能與資訊共享連接行動趨勢,提升社區競爭力。

文 / 圖  林昆緯、謝孟熹

傳統手作技藝部落編織生活

據陳愛美女士說起他與桃編織的故事,從小生長在部落裡的回憶,小時候常常在媽媽的身旁,看著媽媽編織著月桃葉,而在部落裡月桃編織是生活的一部份,大武鄉各部落裡頭,幾乎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在閒暇之餘就做著月桃編織,可以說是一種部落的傳統文化,所以小時候耳濡目染,在自然的生活中就學會了這個月桃編織,回憶起在桌邊看著媽媽在做月桃編織時,媽媽會一步一步的說著編織的步驟,也提醒說要把這個月桃編織給學會,而我從小就對於手作編織就非常感興趣,喜歡想像編織能做些什麼東西,所以時常問著媽媽要如何製作月桃編織。

在以前的生活裡,要隨時買一個能裝東西的籃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在部落裡家家戶戶都能看見月桃編織的籃子,而就月桃編織的素材來說,在大武的深山裡頭就有豐富的月桃葉,所以過去常看見部落的人,會扛著大把的月桃葉下山,然後曬乾處理,經過一個前置處理,然後才能進行月桃編織,從深山採集到素材成形,在經由編織才能完成成品,這樣的繁雜過程是需要技藝的傳承,才不會讓這個部落傳統技藝給流失掉。

不離部落傳統工法創新生活時尚價值

從部落傳統的製作,可以看見以前月桃編織,幾乎都是拿來製作置物籃或草席,但是隨著時代的演進,部落裡這樣的月桃編織,也越來越不易看見了,
看到的幾乎都是現代的機械工藝作品,像是塑膠材質的置物籃或箱子,因為方便可以輕易的買到,大大減少去深山取材的繁雜工序,傳統月桃編織正漸漸的走入歷史,但無法取代的是部落傳統的文化價值。

但是因為意識到部落技藝文化漸漸流失,所以想要這樣的傳統技藝給抓回來,所以也在這次「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的拍攝計畫當中,紀錄下社區所辦的編織幸福的部落技藝傳承的手作課程,希望能將這樣的部落文化傳統技藝給傳承下去,也希望能不僅是技藝傳承,更能夠在這樣的月桃編織帶進我們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生活美學。

台東縣大武鄉加羅板部落,雲豹地故鄉。

方宣喻 攝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 傳統手作技藝 部落編織生活 - 陳愛美 : 台東縣政府 文化處。

網住幸福 網住平安 – 劉美珠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此計畫以區域性社造的合作方式,在年由尚武社區發展協會、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臺東縣巴塱衛原生文化創輔協會多方合作,分工執行計畫項目內容,建立在地文化創意資源共享,將輔助轉化在地文化資訊及地產業,進而邁向社區文化特色,並以影音拍攝,推廣分享於網路影音平台,實現行動智能於網路科技,優化在地產業的網路互動性,讓大武鄉地區在地文創產業能與資訊共享連接行動趨勢,提升社區競爭力。

文 / 圖  林昆緯、謝孟熹

網住幸福網住平安

據劉美珠女士表示,小時候時常會蹲在一旁,看著老人家在製作漁網,看著看著有就了解漁網的製作,早期大武老街上家家戶戶都會有著,這樣的捕撈「司馬林」的漁網,平常會放在一旁,但是只要知道颱風天要來的時候,就會看見大家都在準備,而捕撈之後就會看見修復或製作新的漁網。

社區一直在推廣大武的老街文化,所以就連同幾位老師一起來討論,在這幾位老師的一再研發後,最後決定了這樣迷你的小漁網,當然有了漁網就要有魚,而在魚的上面刻畫上「網住幸福」及「網住平安」,這樣的網子跟魚的搭配,象徵出能捕撈著幸福與平安,也將這樣的鑰匙圈的創意理念,結合了大武老街的在地文化,是一個相當可愛的創意手作,所以也在這次「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的拍攝計畫當中,紀錄下社區所製作的網住幸福的創意手作,希望能藉由這樣的推廣,來傳達出這樣屬於大武老街文化的歷史感受。

台東縣大武鄉尚武漁港。

葉少雲 攝

「玩轉大武 行動智能」- 網住幸福 網住平安 - 劉美珠 : 台東縣政府 文化處。

傳統和現代的結合 – 札筏布工坊

笆扎筏_封面
一路走來10年,歷經艱難的路程,但在堅持和努力下,發展成部落的文創產業,部落婦女們在工作中除了提升專業技能,也獲得更多的自信,在家庭與工作平衡之際「有美的心情,才會設計出美的作品」,經由排灣族原住民傳統十字刺繡,讓傳統文化文化能讓更多人看見!
文 / 圖  張恒奕

笆札筏布工坊布工坊

笆札筏布工坊經理王曉彤表示,笆札筏布工坊成立,是因為2009年莫拉克風災的重創大鳥部落,在災後從2012年3月開始,經由原愛工坊執行勞委會培力計畫與社區發展協會的合作,讓部落婦女學習一技之長,將融入排灣族圖騰和刺繡,讓傳統和現代結合。笆札筏布工坊一路走來非常辛苦,曾經還面臨約2年的期間收入非常低落,工作人員的薪資都發不出來,但如今挺過艱苦的路程,以目前台東縣境內的工坊以所剩無幾了,笆札筏布工坊可以說是南迴公路上唯一的布工坊。剛開始部落婦女們投入職場工作前,對於以原住民傳統服飾的十字刺繡是有相當的認識,而將傳統服飾的刺繡轉化到包包,是一個傳統和現代結合,在設計製作上,笆札筏布工坊經理王曉彤靠著獨特的眼光,將傳統的刺繡結合圖騰的創作,成功的開發出許多不同樣式的包包,其中以「導演包」最為出色,而導演包的由來,是一位日本導演來笆札筏布工坊拍攝紀錄片,在一個機會下導演看見十字繡的圖騰,心想說這能製作成後背包嗎?後來工坊為了這位導演,真的研發出第一代「導演包」,那位導演也如所望拿到,從台灣後山大鳥部落中,笆札筏布工坊第一代「導演包」,目前已開發到第八代,而每一代的都「導演包」背後都有著那一年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有故事的導演~包。

 

笆札筏布工坊
地址: 台東縣大武鄉12鄰292號
電話: 089-79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