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大武福安宮 近一甲子的神轎

大武福安宮祭一甲子的神轎

大武 – 極具在地歷史價值的信仰文物

屬於大武福安宮兩頂神轎中,其中一頂觀音佛祖的文轎,轎上有著民國59年,由潮州憲德雕刻部的落款,距今已接近50年。近一甲子的神轎,對於村莊來說是一個極具價值的文物,雖然外觀因為繞境出巡有些許損毀,但卻不見歲月在其刻劃下任何痕跡。傳統手工神轎工藝現今已快失傳,致電憲德雕刻部詢問神轎相關問題,通話中得知老師父過世後早已歇業許久,如今有傳承其工藝的匠師應該算是第三代傳人,目前在萬丹鄉開業的許瑞詡。由許先生口中得知,早期神轎普遍使用的材質為檜木與牛樟,主體支架(骨枝)使用較硬的台灣檜木,雕刻部分多半使用質地偏軟的牛樟木,由於當時木材取得容易,所以一般都是使用上述兩種材質,但也有特別講究的會用到烏心石來當作骨枝。

而現今大多走向客製化,依客戶需求量身訂做所需材質。走過近50年的神轎,代表的是一段文化的歲月,宮廟對於地方來說,一直是情感交流的中心。居民們透過信仰,除了祈求心靈上的寧靜,平時更在茶餘飯後之時,到廟庭乘涼聊天。而每每相約到外地進香,當時這頂神轎必定隨著神尊出門,歷經多年的征戰,轎體些許的損毀雖然不影響其使用,但站在保存文物角度看來,未來能否先以整理保存為主要目標,避免讓轎體再出巡而加劇損壞。嘉義市政府在2008年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以及《古物分級登錄指定及廢止審查辦法》,將「嘉邑城隍廟八獅座武轎」登錄為一般古物,替神轎登錄為古物開了先例,2018年也通過了向文化部申請將其定為私有國家級重要古物一案,成為全台第一頂登錄為國家級古物的神轎。大武福安宮廟藏這頂神轎雖不如其年代來的久遠,但就其文化價值而言,尚待地方用心及努力保存,未免破損加劇造成地方失去重要文物之遺憾。

文/李玫倉

 

在《文化資產保存法》的分類中,神轎的製作當屬於「傳統藝術」範疇,而神轎在民俗活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則又涉及「民俗及有關文物」項目,此外歷史悠久且極其精美的神轎亦有機會列為「古物」。舊時的神轎多為竹轎、藤轎或竹編頂木轎,此則有一定使用年限且保存不易而多被廟方視為消耗品,而早期亦有福州杉木製的神轎,然而這些神轎也多不甚精美,不精美的物件損壞時則多被判斷為「無保存價值」而閒置或燒毀。近代則廟宇主事者與信眾皆漸有保存的觀念,則對於有相當歷史的精美神轎可能會提高收藏場地的品質,或減少其使用頻率,有的甚至會請匠師依照舊轎複製,複製之後便使用新轎而使舊轎完全成為典藏文物;而對於不算精美但有歷史的神轎也漸重視保存,雖重視程度不如前者,但比起舊時只是找個空位堆置好得多,甚至有些廟宇將其保存以期待成為年限破百的文物,大武福安宮這頂觀音神轎也邁向近一甲子的歷史了。文 / 引自 : 姚伯勳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11 第十六期

 

神轎初用之形式自竹轎發展起,又,人用的竹轎之型式分為涼轎、暖轎兩種。其中暖轎發展為文轎,而涼轎發展為顯轎,此則最早二類型之主神神轎;竹轎、籐轎製作成本雖低,但使用年限短;待地區內經濟狀況轉佳而人口漸多,則若建廟有餘貲或剩料則延請作廟之木作匠師續作神轎,自此漸改神轎為木作,並得以由鑿花、彩繪工匠以吉利圖案裝飾之。各種神轎類型於日本時代之前已確立;分作輦轎、文轎、顯轎、花轎、大駕和鳳輦等6種,工業化之後則再有輦宮、武轎與龍鳳車三類神轎之出現。 (引自:姚伯勳 文化資產保存學刊 2011 第十六期)

如上述文中所鑑,大武福安宮觀音佛祖所乘的神轎,是屬於文轎的形式,而轎頂形式始源於官轎頂,並以廟宇建築屋頂為形式參考,這樣的形式則使神轎整體上更朝向「廟宇縮影」的理想發展,也可以說是廟宇縮影理想的極致展現,並以鑿花、彩繪龍柱及吉利圖案裝飾神轎,因此大武福安宮內的觀音佛祖神轎,在當時由民眾所募捐所恭製的,在地的歷史文物多年來再次被提起,可以從雕刻的鑿花形式來看,這近一甲子的神轎所凝視出當時
民眾是如此敬仰恭製。

文/林昆緯

Posted in 大武社區報.

One Comment

  1. 李先生(小姐):
    我是在台東縣政府文化處文化資產科服務的王建凱。有幸看到這篇文章很高興。我正在著手進行台東縣百年宗教寺廟文物普查工作。福安宮列為階段性普查對象。那頂手工神轎請務必好好保存,或許普查後有機會列為一般古物。如有任何問題,歡迎聯絡。089-350129。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