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興被遺失的文化

南興被遺失的文化_封面。背景 顏俊明攝
民國103年時,部落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原住民魯加卡斯教育文化關懷協會)在因取得原民會核准執行部落活力計畫後,開始了部落文化復振的起頭。然而在部落僅存的巫師吳女士口述中,我們發現,原來魯加卡斯部落本來就有屬於我們自己的小米收穫祭典,但因種種因素讓我們祭典的執行方式慢慢地消失,進而產生文化的斷層,在近幾年部落青年對自身文化的覺醒下,開始聚集對自身部落的復振與追尋,便開始了一步一步地將失落的文化拼湊起來。

文 / 圖  朱穆潛、朱亞惠

部落集體回憶

小米與祭典之間的連結,感受過去部落生活中,小米是扮演著什麼生活地位,想像現在的部落生活環境來對比過去的部落生活環境,了解在過去資源匱乏中的部落生活差異性,日常食用的糧食,要取得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所以從部落的老人家的集體訪查中找尋過去的景象,口述歷史魯加卡斯的傳統小米祭,從小米祭當中找回屬於部落的記憶。

 

小米牽連著魯加卡斯部落,也帶來魯加卡斯部落族人內心對大自然的感恩,這份感恩可以放大到以部落祭典方式來表現,過去在部落舉行小米祭典前,會做一些的準備,並遵循部落的傳統技藝來布置祭典,整個部落大大小小都動了起來,男生就要去山上狩獵,部落的人也會開始釀著小米酒,這也間接形成部落文化,文化裡帶著部落意識方向,伴隨時間的醞釀,久了就會形成部落的集體文化意識。

 

南興部落耆老在南興文化健康站,一起討論傳統小米祭典。

朱亞惠 攝

魯加卡斯歷史脈絡

魯加卡斯部落(現今為南興村)早在1937年由富山部分族人搬遷過來,由於當時地區九芎樹盛多,因而取名為魯加卡斯,富山族人在此居住,由時間的推移漸漸形成村莊的樣貌,並在1945年時期由來自草埔部落的族人遷移居住,進而完整了魯加卡斯部落的雛型。因受當時皇民化的影響(1937年至1945年間)原住民文物及相關記載遭到破壞,導致文化上出現破口,流失了文化上重要的考證,進而無法回溯更早年代的歷史文化考察。

 

現今部落僅存的巫師吳女士(83歲)回憶敘述中說到:「我在12歲至19歲左右,那時候部落很熱鬧,慶典活動都非常團結也很多人,大家可以一起歡唱在其中。」由以上的回憶敘述中可以發現當時部落文化慶典上保留最完整的時期為1940年至1960年間。

 

由部落耆老回憶說道:「當時部落的活動慶典是由頭目家族帶領,清楚分配男人與女人的工作項目,族人們都團結一同完成每年的慶典。並每年都會貢上農作物等收成給頭目家族。」由此可見,部落頭目在文化上的傳承佔上舉足輕重的位子,部落相關事宜及慶典儀式等等皆由頭目家族負責執行。

 

約在1950年時期,由第一批外來宗教宣教士來台,來到當時魯加卡斯部落建立教會,因宣教士熱情地宣教及關懷族人們的需求,漸漸地有許多族人願意來到教會認識這外來的信仰。因外來宗教(基督教)與當時原住民傳統信仰有所衝突,帶來了部落對於文化觀念上的衝擊。

 

因基督教為一神信仰,對於原住民族靈祭拜及傳統故事有所牴觸,讓部落族人對於傳統文化出現分裂,再加上天主教也來到魯加卡斯部落,大部分族人開始接受以禱告代替巫術,因巫術需要準備的東西及需巫師帶領,但禱告可以隨時隨地的執行。傳統醫療也被外來藥物給取代,最重要的文化慶典及族靈祭拜也出現嚴重分歧。部分族人選擇教會牧師或神父的帶領,逐漸的頭目在部落的權力也開始被分散。

 

1967年時期由國民政府成立鄉治下轄南興村,開始在部落設立村長等職位,讓政府能有效的管控部落族人等相關問題。這間接導致頭目家族對於族人上的權力及地位被削減。同時因環境及經濟問題,多數青、中壯年族人離開部落往外地賺錢維持家境,或移居城市居住,只有每年假日佳節才會回到部落短暫生活幾天。這讓部落缺乏人力,大部分的農作物無人耕種,部落農作物上的收成也隨之減少,讓每年部落豐收節或小米祭出現問題。因部落青、中壯年多數在外,小米的種植也需要人力及經驗,這導致小米在部落漸漸消失,小米祭也因小米無收成,也逐漸從部落文化慢慢遺失。

 

文 / 朱穆潛、朱亞惠

南興部落耆老,部落僅存的巫師吳女士。

林昆緯 攝

南興部落耆老。

林昆緯 攝

南興部落耆老。

林昆緯 攝

南興部落耆老。

林昆緯 攝
Posted in 大武社區報.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