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金、咖啡 – 新化有機咖啡

黑金、咖啡

新化有機咖啡

葉光明原本從事警職,偶然間接觸了再平常不過的咖啡,沒想到卻徹底扭轉了他的人生。只是一個可以放手下去做的念頭,讓他從公務員退休後一頭栽進務農的世界。

看著生存條件苛刻的部落,讓他興起了帶動地方產業來維持其他家庭生計的念頭,而對於工作的堅持以及凡事按部就班的個性,除了漸漸影響其他合作的夥伴,也讓他堅持、用心的態度,慢慢的看見卓越的成績。

從接觸栽種咖啡至今,雖然常常經歷困難與挑戰,但從來沒有想過放棄的他一直堅持著自己對於工作的理念與態度。用心專注於每一個細節,除了以身作則,更希望就自身的經驗提供需要幫助的部落居民諮詢、協助。

對工作的熱愛,同時也希望能將堅持的精神一併傳承,讓人口漸少的部落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鄉。

想要用咖啡帶動整個部落的產業,但是面對部落人口結構老化,加上種植咖啡又 是體力活,葉光明其實不斷勸說產銷班的農友走向小面積種植;一來方便管理,再則可以專心顧好品質。

而他也不斷地將產業推向有機化,持續堅持的精神,讓在地的咖啡走出一條截然不同的路,也收服了許多愛喝咖啡饕客的味蕾。

 

台灣在咖啡歷史的一頁

從咖啡的歷史來源來看已無從稽考,但有諸多說法及傳說。傳說是據今一千多年以前,在九世紀的衣索比亞這個國家西南部高原地區,一位牧羊人發現羊吃了一種植物的種子(咖啡豆)後,變得非常興奮活潑,相繼之後人們發現咖啡咀嚼後可以提神,後來將咖啡豆烘烤磨碎摻入麵包,作為勇士的食物,提高作戰的勇氣。不過這些傳說故事都缺乏歷史文件佐證,只出現於後世的旅遊傳記中。

台灣在咖啡歷史的部份,可以追朔到日治時代,有趣的是台灣早期也被荷蘭人和英國人佔據過,但是並沒有留下有關咖啡的歷史痕跡,反而台灣當時咖啡樹的種植是在日治時代所留下來的,日本為了發展台灣經濟作物,從夏威夷引進咖啡樹苗在台灣試種,這也為台灣的咖啡歷史留下歷史遺跡。

 

新化村地理位置

小果咖啡適合生長溫度為20℃左右、海拔600米富含礦物質的火山地質土壤生長。

新化村從第三部落,也就是整個新化部落的入口算起,最低海拔約有400公尺。

產銷班種植的咖啡園約在海拔600公尺~700公尺左右,恰好是阿拉比卡咖啡樹種最適合成長的海拔,配合著沒有汙染的土地及水源,得天獨厚的環境也讓其咖啡能夠走向有機、無毒的栽種。


咖啡小常識

咖啡豆內主要成分有蔗糖、咖啡因、綠原酸、脂肪、蛋白質、纖維、礦物質等等,其中咖啡因略帶苦味,熔點高達237℃,因此烘培好的咖啡熟豆,其咖啡因幾乎完整保留下來,並在萃取時會融入杯中。咖啡因的作用主要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心臟和呼吸系統。適量的咖啡因亦可減輕肌肉疲勞,促進消化液分泌。由於它會促進腎臟機能,有利尿作用,幫助體內將多餘的鈉離子排出體外。但攝取過多會導致咖啡因中毒,也會帶來副作用,使人失眠、煩躁、易怒。

 

大武在地產業-林家鳳梨!

林佳鳳梨

林志堅在公職退休後,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鳳梨種植這個產業。約莫在2013年,當時正值退休後的第二年,林志堅與帶他進入鳳梨種植產業的李先生接觸。當時李先生由於與廠商有著契作關係,便說服林志堅一同加入鳳梨種植的行列。剛入門時因為有豐富經驗的前輩引領,加上有契作關係保證收購,林志堅很快的便由小面積耕種,漸漸轉為大面積種植。

契作關係要求的數量美其名是收購保證,但往往也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每年總是為了契作數量煩惱的他,便漸漸思考如何做出屬於自己特色的產業。放棄了追逐契作的數量,也因原本大面積種植的鳳梨田飽受山豬及其他動物摧殘之苦,林志堅考慮轉型成為精緻農業,並沉思自己如何在傳統領域做出區隔。

由於廠商契作以土鳳梨為主,最原始的滋味,他有了將鳳梨做成了水果乾的想法。

每年採收除了自產自銷,還有土鳳梨製作成的水果乾另闢通路。酸甜的滋味濃縮在果乾上,每一口咬下,都可以體會到鳳梨達人對其的用心與努力。


大武鳳梨達人 林志堅。 圖 / 李玫倉 攝
大武土鳳梨。 圖 / 李玫倉 攝
大武林家鳳梨乾。 圖 / 李玫倉 攝

大武社區報正在邁向另一個階段

 

大武社區報轉型計畫說明暨座談會現場畫面

圖 / 大武社區報轉型計畫說明暨座談會現場畫面。 李玫倉 攝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於2019申請陪伴扶持計畫,計畫主旨在於扶持製作社區報的各社區協會人才培育,日後希望能步進成為在地文化種子的培力教學平台,堅壯化在地社區組織,引領其他村落及協會共同參與,增修編材方向作為在地文創基底的整合資訊,並且勾勒出在地人文及產業特色,策略計畫目的是將大武社區報升格成大武鄉社區報,以策略性調整擴大整合之資源,避免相同內容複製等疑慮,將其方式結合數位資源及內容應用,產出具有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並架設「大武社區發展協會官網」。


社區報實務製作課程學習

資訊傳遞大不同,目前能知道人類資訊傳達的演進與現狀,大部分都依賴著網路科技,如FB社群平台或APP通訊軟體,如何能讓在地特性顯出,目前藉由大武鄉社區報的編材方向,作為在地文創基底的整合資訊,勾勒出在地人文及產業特色,將其方式利用數位資源及內容應用,產出具有資源再利用的可能性。

大武社區發展協會也在會後提供相關線上報名網址,有興趣的民眾可以利用線上
報名參與所有課程;也可直接與大武社區發展協會聯絡報名。
報名網址如下:http://bit.ly/2WCSjS4

 



大武台汽車站

台汽公司轉變為國光客運公司的過程,而在鐵路運輸大肆興起時,位在大武的台汽客運站,也逐漸變成只停靠上下車,原本小時候在櫃檯買票的情況也不復在。漸漸的,在記憶中熱鬧的車站也面臨撤站的問題,人去樓空,留下的就只有大家的回憶了。

文/李玫倉

公路局大武站
圖 / 前大武恩光書局負責人員張威良先生攝於民國59年
大武台汽車站20190524拍攝
圖 / 李玫倉 攝

坐落在省道旁的建築物,是如今已經停止使用的公路局台汽公車站。在南迴鐵路尚未開通之際,這個車站一直是當地對外最主要的交通方式,同時也陪伴著許多人長大。當時的車站並不是在現址,而是在大武街內,原址現為大武分局交通隊。後因在街內迴轉或是閃車不慎方便,才又移往現在國中旁的位置。臺汽自1988年開始即年年虧損;而長途公路客運開放予民營客運業者經營後,臺汽的經營路線在民營化前僅剩196條,員工由一萬多人精簡為三千餘人。1995年,臺汽裁撤票證所與機料廠。

1997年,臺汽裁撤五個運輸處。1998年省虛級化執行後,臺汽改由交通部主管。2001年1月3日,行政院核定交通部擬具的《臺灣汽車客運公司民營化方案執行計畫》,定下在2001年6月30日前必須完成臺汽民營化的目標。臺汽的民營化方案是臺汽員工集資成立新公司以承接臺汽原有業務,這在台灣的公營事業民營化中是一個全新的模式。臺汽的主業──公路客運業務,移由大部分臺汽員工集資成立之「國光汽車客運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國光客運)承接營運。「國光」這個名稱,來自於臺汽主要的營運車種之一「國光號」。2001年6月15日,國光客運完成營利事業登記。

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中山高1978年通車,公路局為因應國道運輸需求,從美國引進MCI公司製造的MCI MC8共50輛,在中山高擔負長程客運的重任。之後再於1980至1986年分批引進共210輛的MCI MC9,之後又引進後繼車款MCI 96A3,這三款美製的MCI車型共引進491輛。

美國製造的巴士「國光號」堅固耐用,在高匯率、高稅金的時代,一台要價1400萬元,享有「勞斯萊斯」大客車的稱號。

有一說是相傳當年引進有戰備考量,政府從美國採購的灰狗巴士,也就是國光號美國款,引擎可以用在國軍裝甲車上,尤其第一代的MCI MC8款跟M113裝甲運兵車同款,而MCI MC9款車輛通用性更大,可用在M41D坦克 以及M109砲車上使用。

此說法引發正反兩極討論,雖未有軍方人員直接證實是否可以直接通用,但這段討論,也替已經除役的國光號巴士,增添許多色彩。